2013/11/4 16:54:49
来源:一
我的山水画,采自亲历之山川,虽只载造化之万一,亦常思山川之泽惠我终生,不可不以诗画相酬也。
我以为,中国画之精神,当与道、艺、技相同;又与情、理、法相融。明大道者,意远;得真艺者,畅神;知诸技者,通律。有真情者,谓真人;明真理者,得真画;辨诸法者,谓真能。
唐?王摩诘云:“水墨为上”,因水墨“元气淋漓障尤湿”之故。水墨者,无论或浓或淡,均幻妙无穷,不可明状。千百年来,诸大家以水墨之法得之,其幽远浩荡,可敌万千之谨细,五彩之斑斓,亦可撼人心魄,惊天地,泣鬼神。
二
我学习绘画,迄今已经走过近五十年的历程。我喜欢沉潜于古老的中国绘画传统;惊叹西方艺术的瑰丽多姿;亦喜欢研读现代大师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更乐于游历浩壮无极的大自然。从我的画作中不难看到上述因素给我的哺养。
中国画以“水墨为上”。我理解,这不仅是中国绘画的特点和中国古人审美情趣之所在,同时,由于中国水墨画的诗性美、单纯美和幻化美,更契合中国人讲文质并美的文化性,也比较符合人们崇尚清绝静谧的修为。
三
中国的山水诗和山水画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的山水诗是社会动乱的苦果与人生苦难的苦果挤出的一杯苦汁。喝惯了,苦味就淡化了,反而觉得有一股甜的回味。杰出的山水诗之一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诗》,桃源是诗人于苦痛中追寻的世外幻境??嗤丛谀睦?诗开篇说:“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封建统治者的骄奢、苛政是使百姓受苦的根源,亦是许多诗人难以明志报国的原因。那个以妙笔赞美江南山水的杜牧,虽然写过“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的丽句,但在歌唱“鸟去鸟来山色里”的同时,他又悲号“人歌人哭水声中”。古人的诗歌多数是哀婉的,山水诗也不例外。它的情感倾向虽然有优美和伤感的二重性,更多的却是表现了诗人和历史之间无可奈何的距离,常有被历史抛弃的感伤与追之莫及的惆怅。既或许多豪放诗人,他们旷达而风流,矜持而高尚,人格追求是美丽的,但也总是在诗里暗示着某种神秘的命定性及现实中那无可超越的窘境。然而,当后人读他们的山水诗的时候,从哀婉中还是能感知到他们那些“卓越的精神个体的深情召唤,感受到曾经有过的自由和超越,还能感受到历史自身的悲凉”。
山水画深受着山水诗的影响,特别是世外桃源,大抵是山水画追求的文本。更早的《击壤歌》所写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与桃花源里“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完全理想一致。这是一派“怡然有余乐”的清平景象?!扒迤绞澜纭笔巧剿餐非蠛兔杌娴南质抵械摹耙煜纭?,而天人合一则是山水与人居的理想境界。所谓“林泉之志,烟霞之旅”,则全然将历史与现实中的政治和宗教并趋式微了。同时,人们习惯于彻底地将山水画转向了审美愉悦的范畴。很不一样的是,山水画家不像山水诗人那样痛苦和呻吟,而总是能动地去感知造化的力量。以荆浩、关同、李成、范宽等为代表的北派山水画家充分表现了黄河流域雄奇瑰巍,与天争高的雄山大水。而以宋、元诸家如董、巨、黄、王、倪、吴所表现的江南山水则秀丽婉约,丰绰多姿,一派祥和、静谧之境尽出其手。自宋、元以降,山水画蔚为大观,成了中国画的主流。因其垂天道,得灵气,攫风神,并人事,又能融笔墨,赋丽彩,于重峦叠嶂,山溪江流,湖光烟色,茂林修竹,草舍书堂,寺庙宫观,高人雅士之间曲尽其妙。加上山水画的“三远”之法,“六法”“一画”之论,以及各种皴法和笔墨的创新,使山水画自成一个庞大而完美的创造系统,游刃有余地表现了中国人代代相沿的梦想和憧憬。山水画不仅为帝王官家所珍赏,亦受士农工商之钟爱。这便是山水画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也是当代山水画比山水诗更发达的原因。